立即注册 登录
About云-梭伦科技 返回首页

w123aw的个人空间 https://www.aboutyun.com/?15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storm经验总结

已有 884 次阅读2014-11-22 17:46





Storm的由来

首先,任何成功的项目需要做到两点:

  1. 成功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
  2. 能够说服大量的用户使用你的项目,证明你的项目是他们的最佳解决方案。

我想,第二点是开发者在项目工作中普遍忽略的一点,但其实这关系到项目的成败,我希望下述的Storm历史能够使大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Storm的前身是BackYype,用来帮助商家分析和研究他们的产品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,可以处理历史或实时的数据。使用的方法是标准队列和线程(worker)方法,但是这个方案不太令人满意。首先它并不友好,所有的队列和线程都必须确保可用,这样相对来说显得冗长。大部分逻辑处理用于进行收发和序列/反序列消息,一个应用的某个逻辑将会遍及所有线程。

在2010年12月,我想到了“流(Stream)”的分布式抽取方法,最后演变为“喷嘴(spout)”和“bolts(螺拴)”的思想。这两个概念的特点是内在并行处理的,类似于Hadoop。Bolts对于需要处理的流进行订阅,然后指出之后的流该如何进行分区处理。进行一番实践后,我决定在这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,于是我在推特上发布了新的构建思路--Storm,结果反应非常热烈。

随后,对中间消息的依赖让我觉得,如果有个更好的办法,消除对中间消息传递的依赖,会更能提高工作效率。于是我尝试使用一种基于随机数和异或逻辑的算法,它仅需要20个字节的长度来跟踪每个spout数组。至此,Storm的雏形基本成型,我隐约感觉这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。

第一个版本

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里,Storm的第一个版本诞生了。从一开始,开源是我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情。我用Java进行Storm API的编写,而部署端使用Clojure。事实证明,这会带来更高的软件生产力和工作效率。此外,考虑到兼容性和便利性,我希望Storm平台是能与主流编程语言无缝工作的,这样人们使用Storm时,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,而不必重写代码。

作为Hadop的重度使用者,Hadoop的僵尸worker模式会浪费不少资源。于是,在Storm设计中,我把累赘的使用完毕的worker在其首次出现的地方就直接销毁。另外,一旦Hadoop的JobTracker出现问题,正在运行的作业将会被终止。如果有一项作业已经运行了多天却因此而被迫终止,这无疑是非常令人沮丧的。所以在Storm中我引入了“process fault-tolerant(进程容错)”机制,简单说,就是即使Storm守护进程被销毁,重启该进程不会对正在运行的拓扑产生影响。

在Jason Jackson的帮助下,在AWS上我们创建了Storm自动部署机,这对Storm的开发过程带来极好的帮助,同时使得我可以在不同大小和配置的机器集群中进行测试。

开源Storm

2011年7月,与Twitter就收购事宜达成一致,我们正式加入Twitter这个大品牌。同时,我马上着手推出Storm。

要想成功发布开源软件,方法有两个。一是把事情“搞大”,尽可能地增加作品的曝光度与关注度,不过缺点是一旦与人们预期不符合,进一步合作意愿可能从此消失。二是静悄悄地发布,慢慢地培养用户群,不足之处是如果人们发现不过如此,很可能从此不再关注。对这两点进行分析论证后,我决定透过开交流会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发布。事后证明,这是正确的做法。在正式发布当天,Github上的浏览和关注数很快就超过了1000次,同时成为Hacker New上排名首位的项目。

Storm的技术演变

初创企业的需求与大型成熟企业的需求截然不同,加入Twitter后,我们对此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。在Twitter中,人们希望能够直接使用Storm,而把其他的运营工作交给别人。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大型的共享集群,能够独立运行大量的程序,并确保程序间不会成为彼此的资源争夺者,这一般被称为“多用户架构”。

由于共享的性质,我们发现人们喜欢获取最大程度的资源来运行程序,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供大于求。于是,我开发了“isolation scheduler(分离调度表)”。这个机制一来鼓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,二来允许单个集群共享负载量。

随着Twitter平台的发力,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成为Storm的用户。出于对系统性能监控需求的考虑,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指标API,方便人们把相关指标数据与自己喜好的监控系统进行整合。

另外一个较大的技术进步是开发了Trident(三叉戟),一个基于Storm的微批处理API,提供了精确的一次性语义处理能力,提高了对新用例的处理能力。

离开Twitter,投入Apache怀抱

在2013年,我离开Twitter发展自己的创业公司,但对于Storm,我始终是开发环节和发展的中心。接下来的数月里,在再次认识以个人为中心模式的种种不足后,我想是时候采用共识驱动的开发模式了。我希望Storm能成为一项长久的有活力的工程。争取Apache基金会的帮助,投入Apache的怀抱,是非常合适的选择。Apache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,是个强大的合法的基金会,最关键的是能最大程度帮助Storm过渡到共识驱动模式。随着我作为发展瓶颈的问题完美解决后,Storm驶入发展的快车道。Storm开发社区活跃度与日俱增,越多越多的新想法新思路被发掘被采纳,在其哇哇坠地的三年后,在2014年9月成为官方的顶级项目,这就是群众的力量。

写在最后

Storm的成功让我深刻认识到,打造一个成功的项目不仅仅要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,还必需兼顾文档,推广,支持社区等方方面面。特别是项目初期,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,来确保项目被成功推广。此外,自己也需要充分利用时间,来为人们解答疑难,编写支持文档,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。最后,我们有时候需要做个清醒的旁观者,看有什么会制约项目发展,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果断的选择,该抽离就抽离,群众的力量总比一个人战斗来得高效长效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关闭

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