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
OpenStack商业生态圈分析及openstack发展

阿飞 发表于 2014-12-1 23:50:56 [显示全部楼层]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关闭右栏 0 9075

如同往届峰会一样,我会把几乎所有厂商走访一遍,本次赞助厂商近90家,这些公司组成了真实的OpenStack生态圈,由于参加均需要一笔不少的参展费,而且你还得起码有点货才来参展,因此基本上都是比较有诚意的OpenStack玩家,如果要分析整个全球OpenStack产业现状,这列表的公司不得不看,相比基金会主页里列出的几百家支持者公司要有价值得多。


DSC07197-1440.jpg

概览

面对近百家参展公司,没有足够的行业背景,参加他们的展览,只是雾里看花。如果为了方便梳理,我做了如下分类:

OpenStack-Vender-List.png

在深入分析每一个分类之前,先回答一个问题:

为什么要分类?

UnitedStack作为创业公司,我们经常要回答一个问题,UnitedStack是做什么的。这时,我希望一句话能让对方明白,如果对方和我心里对于云计算或OpenStack服务模型都很清楚的话,我就可以一句说,“我们基于OpenStack提供了公有云和托管云 (Managed Private Cloud) 服务”,人家立马明白什么回事,因此沟通很容易。但在现实中国,由于云计算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,相关的产业链也没有完整形成,很多厂商的心态就是,“反正客户不明白,我就随便吹就可以了”。

为了干干净净做生意,降低沟通成本,加速落地,我都希望让我的客户明白,我们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,能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,你能获得什么收益,与其他类型业务有什么差异等等。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分类是第一步,列举和归类整个生态圈内的商业公司,通过细致分析与横向对比,有助于我们理解商业和服务的本质。

综合性IT巨头

基本上都是传统的IT厂商,在云计算兴起的今天,他们被称为Old Guard (保守势力) ,经常与Cloud Services(云服务)类型的公司对比起来,而且不论从性价比、竞争力等角度都较新兴的云服务公司低很多,因此,他们不得不选择也云服务道路,OpenStack从目前看来是他们唯一的一个出路。

比较有意思的是,我们经常提到的IOE,也都出现在了赞助厂商列表中,而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经常被拿来作为去IOE的重要武器,因此这里就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,如何看到商业厂商支持与自己核心业务竞争的开源产品?比如,华为/VMware支持OpenStack,甚至拿OpenStack架构去替代自己的核心产品架构。

这里如果要具体分析可能会很复杂,超出本文的范围,但总结成一点就是:利益至上。商业公司的任何选择都会考虑利益至上的原则,以及基于该原则而制定的战略。显然,加入拥抱开源标准、使用开源软件符合公司利益。

硬件厂商

得益于OpenStack的开放性,在OpenStack项目社区,几乎所有的硬件厂商都在尝试往OpenStack加入对自己存储或网络硬件的支持,对于服务器,OpenStack几乎不挑活,只要是x86架构,均能较好地支持。

公有云

OpenStack一度被诸多国内外人士认为不适合公有云,有很多理由,比如,技术不成熟,大规模运营时不太稳定等等。

一直不太认同这个观点,虽然你的公有云使用了OpenStack技术,但云服务的成熟与否、稳定与否,与OpenStack本身没有太多关系。OpenStack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框架,定义提供了一套好了的API标准,并且做了大部分API后端的标准(参考)实现。换句话说,OpenStack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可能性,最终能否合理架构并且运营好一个OpenStack公有云,就是考验的时候了。

举个例子,OpenStack定义了一套块存储服务(Cinder)的API,并且有一个块存储功能的标准实现,基于单台主机的磁盘做LVM来构建的,还整合支持了十几个不同开源或商业的存储系统方案。对于一个准备对外提供公有云的服务提供商来讲,如果使用OpenStack及其标准的存储实现,由于其缺乏合理的横向扩展性,当系统压力增大时,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
因此,我个人的看法是,不是OpenStack适合不适合公有云,而是团队有没有能力运营一个公有云。

这里列举了这几家出展了的OpenStack公有云厂商:Rackspace, UnitedStack, HP, Internap, Cloudwatt, Dreamhost

对这几家,有如下几点评论(声明:因为包含了自家公司,以下评论可能存在偏见):

  • UnitedStack和Cloudwatt分别来自中国和欧洲的,其他的都是主要服务于美国市场;
  • 列举出来的这六家OpenStack公有云厂商,只有前三家,Rackspace, UnitedStack和HP是完全独立自主建造,后三家基本上都由厂商支持的;
  • 只有Rackspace和UnitedStack对于OpenStack平台做了深度的优化,包含API、性能、体验等都做了较大的优化。尤其是控制面板,均是从业务和需求角度而设计的,而其他平台基本上采用的是原版OpenStack构建。

一般认为,公有云服务商由于其拥有较强的互联网属性,其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很强的,因此,通过了解OpenStack公有云服务商的产品和服务的现状,就能看到整个OpenStack的发展现状。

私有云

OpenStack私有云是今天讨论的重点。私有云被大众看来是OpenStack最应该存在的市场。
先简单定义一下我眼中的私有云:

在客户自己的数据中心或者自己采购的服务器部署云平台;
在服务提供商(非客户自己)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上部署云平台,但是这个云平台被某个客户所独享。

均被称作私有云。说来简单,但具体如何去落地一个私有云却不是一件易事。私有云一直以来被业界称作是一块肥沃的市场,但在OpenStack刚成立那会,诸多厂商还不知如何去啃这块市场,经历了群狼混战之后,如今,这块市场逐渐清晰。先看看在UnitedStack眼中,私有云有哪些分类:

  • 系统集成
  • 发行版
  • 私有软件
  • 托管云
系统集成

通过培训、现场支持,卖人天等方式支持建设你的私有云。包括OpenStack培训和技术支持等,这里列举了Mirantis和Rackspace两家。Mirantis比较好理解,在OpenStack出来之前,其实是一家传统的系统集成公司,做做IT项目外包与支持,后来转型全面做OpenStack的培训和技术支持,生意做得风声水起,最近刚刚完成的OpenStack甚至开源软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:1个亿美金。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能完成这么大额的融资,只能说明一个事情,销售数字做得太好看了。

这里还把Rackspace也放进来了,作为OpenStack项目的创始公司,Rackspace除了公有云业务之外,还有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业务,并且还有自己的OpenStack发行版,Rackspace Private Cloud, 但我没有把它归类于私有云的发行版生意,分析过Rackspace的一些客户,更多的提供线下的咨询、架构和培训等工作,更像系统集成的生意。

发行版

是指通过把OpenStack各个复杂的组件打包,与操作系统紧密绑定,思路与当年的Linux发行版类似,主要解决安装、部署和自动化配置的问题。
目前主要的玩家也是当年的几家Linux厂商,通过相对标准的平台,加上服务订阅等方式获得收益。

私有软件

是指对开源的OpenStack进行各种组合和优化,加上一些私有的闭源的组件,让整个OpenStack更好用、更易管理,其授权模式与VMware接近,一般按Socket收取License费用。

这个领域我列举了两家公司,Piston和StratoScale。Piston是由OpenStack项目最早期的几位作者创立,也是OpenStack领域最早成立的Start-up,为数不多的提供闭源OpenStack软件的公司。StratoScale则足够彪悍,一家以色列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拿到了两轮 $42M 的融资,从其展台了解到也是基于OpenStack在构建其所谓的“超融合数据中心软件”,了解细节之后,发现其实与我们的UOS 1.0同样的架构,即计算、存储与网络高度整合在x86服务器平台中。

托管云

这是私有云领域一个较新的模式,英文一般用Managed Private Cloud,更时髦的可以说Private Cloud as a Service,“托管云”这个词是UnitedStack第一次用在中文环境中,因为在我们之前,中国市场上还没有能提供类似标准化服务的公司。

通俗来讲,使用一个标准化的云平台,如UnitedStack的UOS,为客户部署一个私有云,并且还全程负责其升级、管理和运维,而且所有的操作一般都是远程完成,而非上门支持。

其重要特点是,标准化平台,快速部署,快速上线,即刻进入生产运行状态,客户完全不用担心云平台后续的升级与运维,这是与前三种类似私有云最本质的区别。

这里主要列举两家公司,Metacloud和UnitedStack,UnitedStack在中国是第一个公开推出OpenStack托管云服务的,在美国,Metacloud也是第一家提出托管私有云的OpenStack公司。

上面介绍了四种类型的私有云特点和服务,再总结一下,系统集成、发行版、云软件和托管云,这四种模式最本质的差别在哪里?

交付落地方式不同:从系统集成到托管云,越来越自动化,单位产量人力成本越来越减低。

比如,系统集成、发行版主要靠人力服务,重咨询、设计和定制,云软件重视整体高度整合,以减少定制和咨询工作,而托管云则是更彻底的服务外包,客户几乎不用关心任何底层上的麻烦,只依赖标准化的服务和流程,最终用户有一个良好体验的终端即可,厂商几乎不考虑咨询和定制工作。

失落的一体机

值得注意的是,私有云里面还有一种类型没有列出来,OpenStack一体机,是指将OpenStack软件云平台内置到服务器硬件里面,达到开箱即用的好处。

之前我在这里列举了两家:Nebula和Morphlabs,只是这一届巴黎峰会并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,在早期的几届OpenStack Summit上,他们还是非常活跃的。尤其是Nebula,发布了一款OpenStack软硬件一体机之后,就再也没有发布过新产品,产品做得很炫,早期汇聚到了包含OpenStack创始人在内的诸多明星人才,并且拿到了Google Capital的投资。是OpenStack基金会8位最高级别赞助商之一,但会上听到基金会的朋友提到,Nebula由于支付不起赞助费用,可能要被除名。

这里看到,没列一体机这个模式,因为这一类私有云几乎没有市场成功案例,更没有经历市场验证。国内不少同行对软硬件一体的模式非常热衷,可能因为中国IT一贯以来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。

为什么一体机的方式去做OpenStack私有云不可能成功,作为一个话题,抽空再来细致讲讲。

OpenStack垂直组件

OpenStack作为一个云平台,其完善的插件机制允许各家厂商向OpenStack提交自己的实现,或者整合自己的服务,在OpenStack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组件都有若干家专业公司提供相关的软件或服务。

因为OpenStack实在太庞大,以至于极少数团队能够完全hold住,因此,客户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云提供服务来支持OpenStack落地。这里列出的几类,如,数据库、计费、分布式存储等等,均有对应的创业公司在全职做这一块,他们成为OpenStack生态圈最重要的一环。

各个垂直领域来看,最难做的还是网络,因为整合成本较大。UnitedStack在过去两年几乎跟每一个专业的SDN产商都做过交流,最后发现真正当要将某个商业厂商的SDN方案整合进自己的云平台时,问题还是很多的。比如,虽然OpenStack Neutron定义了标准的抽象概念和API,但每家厂商表面上是遵循了Neutron API,但骨子里,由于实现方案差异较大,其实不太兼容。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完全基于Neutron加OVS来构建我们的SDN网络服务。

这个列表里公司较多,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
谁是OpenStack生态圈内最赚钱的公司?

光分析模式没有,收入是王道。到底每一种模式最赚钱?
因为我们没有各家公司在OpenStack领域的营收数据,因此这里只是根据圈内信息收集。

很遗憾,不是这里列出的所有公司,最我目前所知道的,OpenStack生态圈内最赚钱的公司是——OpenStack基金会,据说每年靠赞助费用就有7000万美元的收入。

其次可能是Rackspace或者Mirantis了,做私有云中的系统集成的最赚钱,这个领域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,也是恰好说明了OpenStack现在处于的市场阶段。

感慨

OpenStack开源项目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四年多光景了,在巴黎峰会期间遇到许多老朋友,从很早期就参与OpenStack社区,每次峰会都会碰面,刚开始时,对于OpenStack,大家都满怀期望,更多话题是讨论技术和实现,到现在,再次碰面时,大家更关心的是你的商业模式如何,生意做得怎么样。

还有一些人,经历各种尝试之后,始终感觉没有思路(出路),便开始感慨,OpenStack这事到底靠谱吗?

如同很多新技术一样,OpenStack的整个发展历程也遵循着技术成熟度曲线 ( The Hype Cycle )这样固有的规律, 如下图所示:

Hype-Cycle-General.png

OpenStack目前在什么阶段?如箭头所示,我认为OpenStack已经过了过高期望的峰值 (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),正经历泡沫化的底谷期 (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),对于创业公司来说,这是最艰难的时间,这是最好的时间,因为除去泡沫,我们看到的更加真实的市场,整个行业,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。

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